本视频为课件,详细更多扩展内容可见下方文字
PDF课件浏览(请允许网络加载时间)可点击PDF内链接直接观看对应视频或开示
感恩词
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,感恩南无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,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菩萨,感恩恩师。 恳请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保佑我某某某(您的名字) 开智慧,静下心学习师父开示,让师父的开示进入八识田, 帮助我更好地学佛修心!我自己的业障自己背,不让一起 共修的师兄们背。在今天共修过程中如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, 请南无释迦牟尼佛慈悲原谅,南无观世音菩萨慈悲原谅, 南无护法菩萨慈悲原谅。
PDF课件浏览(请允许网络加载时间)可点击PDF内链接直接观看对应视频或开示
点击下载PDF课件大乘佛法有两个思想宗派:一个是唯识,一个是中观
白话视频99完整原文
佛法中讲了最重要的两点,一个叫中观,一个叫唯识
中观就是什么事情都放在当中去看,中观不在内,不在外。就是说,我们修心不要注重外表,也不要注重内心。不在外面,不在里面,那在哪里啊?那不就是在中间了吗?你看一个问题,不把它看成左,也不把它看成右,那你就中性地看问题了。人家吵架的双方都跟你讲对方不好,你不说这个好,也不说那个好,你站在中间了,这就叫中观。因为不常见,才能断见,我们不经常去碰到那些烦恼的事情,我们经常不去接触那些肮脏的、琐碎的人间的红尘之事,那你才能有断见,这是什么意思呢?很多人喜欢说,“他说什么了,你告诉我?”他就开始有见了。断见就是把自己的见闻所知全部断掉,没有了,你才能中性,你才能中观,看到东西说没有看到,那就叫断见。很多修得好的人,碰到人家说,“他说你什么什么”,“哦,我没有听说啊”,他就断掉他自己的愚见。所以,在常见和断见中,就叫做中观。经常看见很多事情,根本不往心里去,似乎我什么都没有看见,一左一右,到了最后,你看见又没有看见,没看见又似看见。实际上很多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,“你看见了吗?”“没有看见”,实际上他看见了。又有很多人说,“你看见了吗?”他看见了,却说“没有看见”,这不就是中观吗?看见了,我认为没有看见,知道的事情,我不认为它是现实,而是虚幻的,所以,我才会有中见开始,用现代学佛人的话说,就是唯物辩证法。
【白话FF】7-21完整原文
应该中观,放在当中去看事情
学佛的偏差还有边见学佛,执有执无。边见:边就是边上,见就是没有看到全部,片面地看到一些。执有执无:执著“这明明是有的嘛”,又执著自己“我没看见,这个不一定是有的”。断见和常见都是属于边见。就是说你经常认为这个事情肯定没有的,你是边见;觉得这个事情肯定有的,你又是边见。偏见实际上就是边见,边见到后来会恶见。我经常喜欢举例子,如果今天老板对你已经有成见了,他就会经常对你有边见,明明这个事情是别人做错的,他说肯定跟你有关系,你说他会不会变成恶见?恶见是不是变成不正见?所以佛陀当年在指导僧团的时候,他就经常告诉僧团,一个人不能边见。实际上当时还没有用“偏见”,就说边见,就是说看问题两边执著于一边,没有到当中,没有全面地看问题。断见就是执空、执无;常见就是执有,就是这个事情“经常有的,一直会发生的”,还有“这不可能的,不会长久的”。所以很多人在人的问题上,有的人说“人是可以永远延续下去的”,有的人就说“人死了就没了”,你执著于哪一边都是边见,就是偏见。所以佛教让我们中观中道,什么事情要看当中,不要走偏。“哎哟,这个人好得不得了”“哎哟,这个人坏得不得了”,这种人以后跟你们讲话都是属于边见,不要去听他讲。“哎哟,这个人好好好,好得……”完全好,你想可能吗?“哎哟,这个人坏得……”没有好的地方的?应该中观,放在当中去看事情。中道是什么?什么事情放在当中,不要偏。
白话视频14完整原文
中观就是如实地观照世间的实相
所谓中观就是如实地观照世间的实相,真诚地去面对,不自欺,不逃避,所以叫中观中道。佛教不谈放弃,而谈放下,所谓“放下”就是指放下内心的执著。佛法不排斥现实当中正在努力的人。
2019.09.05【法国巴黎】完整原文
《金刚经》里讲的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就是这个道理,就是中观正见的人格。实际上这也是无生法忍的一种境界。
【BH佛法】180224完整原文
色空不异莫执著,中观正见不迷惑。 颠倒妄想由心起,破除我相悟真义。
9.11「美图视频」师父每日佛言佛語完整原文
中庸之道,中观中道
你说理性思维好还是感性思维好?(理性思维好。师父,我们平时很多时候做事情还是感性思维比较多的话,要怎么训练呢?有没有什么方法?)很简单,经常中庸之道,中观中道,用佛法的中观中道。什么事情要考虑到当中,而不是说今天人家对你好,害你的也好啊?你要看具体的情况,要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“一看、二慢、三通过”。要用思维,先看看这件事情性质是对你好、对你不好,对不对?(对的)“二慢”,慢慢地做,不要着急,不要马上回答,然后你再做,你就容易成功了。感性的人就是说你对他好,他对你好;你对他不好,他对你不好。爸爸妈妈骂你两句为你好,你就对爸爸妈妈不好,那你不就出偏差了吗?
Wenda20200731 33:55完整原文
不走偏的话,一定要中观正见,借假修真
再深的佛法,也离不开众生心灵对它的悟性和理解。这个空到底究竟不究竟?空性,到底是空还是不空?是空到什么地方?是空到底了吗?空性绝对究竟,也就是说,这个空在现实生活中也好,在学佛中理解的佛理也好,是究竟,就是到底了。因为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空,佛陀早就告诉我们“成住坏空”。 要中观正见,对这个世界的空性,不能整天说“反正空了,反正家也没有,反正家具也不要,反正我什么都不要,我无所谓了”,那这个人就是偏执。所以不走偏的话,一定要中观正见,借假修真。在人间,是空吗?是空的,但是又不是完全的空,而这个空是假空,就是假的身体、假的物质临时借给我们用一用,它不是一种彻底的拥有,也不能够带走,不会永久,所以这种虚空不能影响本性的空。
白话视频37完整原文
要学中观的思维。什么叫中观?
什么事情放在当中去观察、去看,这叫中观的思维。一件事情来了,你放在当中看,有人说,今天小邱好,我一看,是有进步,但是有不足,这叫中观;如果人家说她不好,我也说,她也不是全部不好,她有好的地方,也有不足的地方,这就叫中观。因为你中观,不会偏于空,你中观,不会偏于有,什么意思呢?你放在当中去考虑问题,你不会把这件事情看得全部没有,也不会看得全部都有。人家说少掉一样东西了,你可以怀疑某一个人,你中观来看,你就不会说,肯定是他,肯定不是他,听得懂吗?
【白话FF】6-14完整原文
不偏不倚
我们对人间的事物,要学会中观地思维。中观,就是不要把世界上的事情都弄得都是空的。我曾经听过一个笑话,说两个年轻人,男的很节约,小气得不得了,他学过一点佛法,女朋友跟他说:“结婚,我要买这个、买那个。”他说:“佛家讲一切都是空的,买什么?基本上家用的东西就可以了,其他都不要买了。”他用这个作为空性的理由,完全是走偏了。“无所谓,人想通了,都是空的”,那你生出来干吗?你说“生出来总归要死的”,那你生出来干吗?这个就是叫偏于空。中观就是说不要偏于空,也不能偏于有,在有和空当中,那就是不偏不倚。所以师父经常跟你们说,一个钟再好,它天天不准,一会儿慢、一会儿快,你能说它是一个好钟吗?一个学佛人心中经常有偏,一会儿空、一会儿有,全部都会给他造成偏向。
白话视频30完整原文
中观中道,不增不减
所以我们修心的人最难的就是,没有修到菩提本性的时候,那个时候就有可能修偏,你说他不修,可以吗,他要修,但是修了修偏怎么办,修不到菩提本性怎么办,那还不如不修,那你到底修还是不修,你一定要修,而且一定要修成正果,就是要修证,修证了就不会没有得道,叫修证即不无,因为佛性的菩提本性,它是自然在身体上就有的,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,你就是在凡人当中也不会减少,在圣人当中你也不会增加,这就是心经讲的,中观中道,不增不减,我举个简单例子,你们今天某一个弟子,在十一年前拜了师了,那么你们跟我学到今天,你们还是那么善良,你们的心有增减吗,没有,对不对,过去是弟子,现在还是弟子,又没有增减,对不对,那么你现在修成了,你已经境界很高,像菩萨了,你以为你增了,你还是在修心,你哪怕修到超脱六道了,你还要修的,是不是,所以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。
白话视频16完整原文
看什么问题要往当中看
佛教导我们要中观中道。“中观”是什么?看什么问题要往当中看。一个钟只要有几秒钟的慢,几秒钟的快,这个就是偏了,所以中观——什么事情不要偏。今天看这个问题,不管这个是怎么样,你要看这个是对的还是错的,你心里要明明白白。“中道”是什么?自己心中有一个道场,我看什么事情都在当中,不会偏离这个道,用佛心。孔老夫子经常讲要“中庸之道”。“中庸”就是偏中,什么事情不要偏右、不要偏左,偏右偏左都会伤到你的。
160908 休斯顿完整原文
不要过头
忧郁啊。要把忧郁症去除,要多念心经。任何一个人都会忧郁。忧郁就是因为你过分地去做某一件事情,过分地去想某一件事情,过分地去执著某一件事情,就会忧郁。所以你做什么事情,想了不要过头,说了不要过头,听了不要过头,那你这个人才是中庸之道啊,中观中道了
Wenda20200209 19:45完整原文
中观就是在当中看,不要看偏
我们心中对人间的事物都要中观。中观就是在当中看,不要看偏。这个人这么讨厌,不过他也有好的地方。比方说,有时跟老公吵架的时候,想想恨得不得了,但是突然之间为他想想,他为这个家也吃了不少苦,你的气不就消了很多吗?这不就是中观吗?对朋友也是这样的,这个人经常欺负我,想想这个人也帮了我不少,你一想他好的地方,你就会对他很好,他在骗你钱的时候,你在想,他也为你付出很多,他曾经也帮了你,这些问题,你也应该中观,你就不会恨他了。骗钱是他不对,但是我也不恨他,中观就是这种概念。 心中要不着空,“着”就是踩着,“不着空”的意思就是不踩空,这个“空”是人间之空。也就是说,我的心中永远是踏踏实实的,心里有底,我不会做错事情的。“不着有”,我也不觉得这个事情会有,我也不觉得这个事情是空的。所以,佛法实际上是最辩证之法,是哲学之法,它讲的全部都是一分为二,是唯物主义观,看一个事情要看它的两面,把这个人看好了,也要看到他的缺点,把这个人看得不好了,也要看到他的优点,这叫中观,这叫不着空、不着有。
白话佛法9-3完整原文
佛法最根本的智慧就是中观
中观正见很重要。看什么东西要中观,看这个人有点缺点,但是总的来讲他品质很好,他道德不错,这叫“中观正见”。这个人是有点毛病,毛病来的时候很讨厌,但是他本性还很好,而且他学佛,应该保留他的慧命——中观正见。所以见道,根本智是什么?佛法最根本的智慧就是中观。我们在这个世界上,如果用中观来看待一切事物,我们的心就是非常好的态度,为什么?心态正常。对一个很讨厌的人,我们说“这个人很可怜”,那么大慈大悲心又出来了。这个人做得很好,我们考虑到他也还有不足之处,希望他能够改变得更好,是不是有一种精进力出现了?什么事情把它看成中观,不空也非有。不空——你心中虽然说“这个人很好”,但是你也没有把他放在心中,也没有说他完全好,我们说“不空也非有”,也并不是没有。我今天看这件事情,中观中道,总是有的,完全把它看成有,它又没有。所以好像看上去是空的,其实好像它又是有的,这就是即空即有。
白话视频36完整原文
自测题及答案
参考答案
1. BC
2. 除F全选
3. 全选
【点下图】
安装APP苹果|离线|安卓
>>>诚邀您的参加《初学共修》<<<点击上方文字进入